前言
「我是江老師」的江老師發了現場的鋼琴演出影片,網友回應「江老師彈的有點爛。」(備註:應該是「得」,原文誤用爲「的」)
於是,江老師理性發了一大篇文章,說「對方心智不成熟」、「音樂有『客觀』事實可以分辨演出的好壞」、「期許自己永遠謙虛,把自己當作學生」,江老師會這麼用力回應,就表示心理其實還是在意這則不成熟的評論。
達克效應 Dunniing-KrugerEffect
達克效應,用中文成語解釋就是「井底之蛙」,但達克效應更表示「能力欠缺的人產生認知偏差,認爲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
再用更白話的方式說,是「如果你能力不足,你不會認知到,並且認爲自己在該領域是領頭羊。」
達克效應分爲四個階段:新手、進階(逐漸上手)、專家、大師
(圖片來源:https://israynotarray.com/learnexp/20220912/479385029/)
新手期
剛接觸新的領域,因爲是一張白紙,所以學東西很快,自信程度也會快速上升,但其實新領域的知識海洋非常大,卻以爲自己已經學會大部分新領域的知識了,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此階段的自信爆棚階段稱爲「愚昧之丘」。
江老師的演奏評論,很明顯就是在此階段,如果是我遇到的話,也許會刪留言,也許會幫他置頂並回覆「您說的對。」
進階(逐漸上手)
開始遇到各種困難,開始「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信程度開始暴跌。
Eddie 個人在國中、高中時期,遇到會彈吉他的人,程度都比自己低很多,曾經自信爆棚覺得自己很厲害,而到了大學社團,才發現自己過去好幾年自學,還不如找專業老師學 1 年的程度,「知道自己不會的東西還超多」。
專家
慢慢把問題釐清,「知道自己知道」,自信程度緩慢上升。
後來 Eddie 去找專業老師上課、到處上講座課程之後,才開始會越來越多知識。(但還是不敢講自己專家,畢竟知道了跟做得到是兩件事情)
大師
知道的東西已經非常多了,但常常說「自己會的很少,還要再學」,是另一種認知偏差,但其實比大多數同領域的人都厲害得多了。
我的偶像 Wiwi,明明是從事音樂產業的「鋼琴師」,但是卻製作了一堆音樂工具,還製作影片教大家怎麼用終端機、Linux 等等,我猜他本人覺得自己不是專業的,但殊不知很多本科生一輩子沒寫過一個能實際被大衆廣泛使用的程式。
如何跨過「愚昧山丘」
基本上,達克效應是沒辦法「完全」避免的,因爲這是人類認知上的偏差,只能儘量降低。
達克效應中,最痛苦的時期就是在「愚昧山丘」上,因爲突然認知到自己不會的東西超級多,會讓人想要完全放棄。
「吉他只要學到封閉和弦(Barred Chords)就打趴 90% 的人」,這句話在民間廣爲流傳。
練會封閉和弦之後開始自信爆棚,但過一陣子發現開始要學習 Voicing、Alterred Chord、Arpeggio 等等,練習量加一加也許是封閉和弦的 10 幾倍以上,開始跌到「崩潰谷底」。
最一開始就當作自己不會的東西非常多
始終認爲自己「不會的東西非常多,要保持學習」。
我從來不會告訴學生「吉他只要學到封閉和弦,就打趴 90% 的人」,因爲這會加深「認知偏差」,但可能會改成「吉他只要學到封閉和弦,就可以用最簡單的思考方式處理所有和弦。」
接受「不懂」是正常的
發現自己不會的東西很多,而感到挫折、想放棄時,不如換個思考「也許 90 % 的學習者,到這裡都會卡住,這只是必經過程」
在失敗時給自己正向回饋
這算是在我的友人身上學到的,明明出打包了、被人臭幹了,雖然當下有負面情緒,但是會下個結論「這次遇到 XX 情況沒有聯想到要做 OO,下次要記得」,這件事情就過去了,不讓不好的「情緒」留在心中,而是把這次遇到的「狀況」放在心中。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