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5、26 日到中山醫大去看社團成果發表,Eddiie 主要是去看上完器材講座後的成效如何。
問問題
作爲講者,有義務、也有必要回答聽者的問題,就算不知道答案,Eddie 也有義務回去再做功課回覆學員,至少,老師得到正解的速度會快於初學的學生。
爛問題
但是,這次收到的問題,很大部分是「上網搜尋馬上就會得知」提問,這種問題真的很沒有必要找人來問,不僅浪費難得的碰面時間,也會讓老師與其他同學覺得「怎麼有人完全不研究就來問?」
尚可問題
如果要稍微搜尋一下才能找到的答案,還能算是好問題,畢竟初學視角的人,比較抓不到正確的關鍵字(例如某些專有名詞一定要學過問過才會知道),不過現在用各種 AI 問答能解決掉這類題目。
好問題
最需要問的,應該是「搜尋之後,還很難得到答案」的那些問題。
帶自己見解的問答
已經有基礎,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論,提問的內容都是已經會了的題目,總是在回答完之後說「我覺得怎樣怎樣」,這次有碰到的學生類型。但我想問,這樣問,「你還能怎麼進步?」
空杯心態
不可否認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定會有人比 Eddie 還要更厲害。
向人學習要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必須把自己的腦袋先清空。
舉個例子,Eddie 學吉他、教吉他多年,前兩年也還是有陸續找木吉他演奏家、電吉他老師進修,雖然他們教的某些內容我已經學過了,甚至有的地方還跟我學的知識有相互矛盾,Eddie 也不會說「我覺得怎樣怎樣」。
因爲,Eddie 只是先在其他地方學到了該知識,並不代表那「絕對是對的」。
在小事情上發現矛盾點時,通常我會先理解老師的大局觀,老師的總體知識海洋是如何建構的,因爲大局觀的不同會影響到每件小事情邏輯。
這時候再提出自己的大局觀視角,並且提出在這樣的思考下,自己在小事情上會怎麼做,看老師能怎麼分析、討論兩種思維。
這樣的問題討論,才能讓「帶自己見解的問答」是有意義的,不然只會讓人感到你在「顯擺」而已。
>> Home